ETH ,最核心的问题,在于价值捕获能力,但我们的讨论应该是把ETH和传统金融中的优质标的做对比,其他公链如ada ,xrp 不具备上桌讨论的资格,击败ETH的一定不是ETH的模仿者,可能击败ETH的在我看来应该是另一种范式,甚至不是公链。
ETH目前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无非是GAS 消耗,即ETH作为执行智能合约、进行转账、调用各类链上操作所必须支付的费用。EIP-1559升级后,以太坊的交易费结构中引入了"Base Fee"的燃烧机制,即基础费用被直接销毁,优先交易的费用(可以理解为小费)被验证者所得。这意味着网络使用量越大,越多的ETH会被从流通供应中移除,从而形成通缩效应。
ETH目前的路线图中,淡化了分片(Sharding)的发展,主要集中发展Layer 2(L2)的解决方案,分片可以理解为直接扩容主网,而L2通过各种技术手段(Rollup、Plasma、State Channels、Validium等)将部分计算和数据处理从主链(L1)迁移到链下或侧链解决方案中,以提升交易处理速度并降低Gas费用。
这其实是ETH最被诟病的点,因为二层会极大程度吸血ETH的主网gas费用收入,前面我们说过,一笔GAS的组成由base fee和小费组成,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来看,我认为ETH的终局应该是base fee为0,因为软件的可扩展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软件的边际成本为零,所以ETH至少在GAS上的估值应该只取决于小费(即优先费用),这点很重要,对理解ETH的价值非常重要,我们从MEV开始详细讲讲
MEV(Maximal Extractable Value,最大可提取价值)是指在去中心化区块链系统中,具备对交易执行顺序、包含与否以及打包方式控制权的实体(如验证者)通过重排、插单、抽单来从用户的交易活动中提取额外经济价值的现象。
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,无论技术手段多么先进、信息传递多么迅速,市场价格的变动、买卖力量的消长都不可能完全趋于完美均衡。价格发现的过程天然包含摩擦与延迟,这种不完善性就是一种“熵”。链上MEV是金融市场熵的一种链上化表现。当链上活动规模越大、参与者越多、合约越复杂,各类信息与机会的微小不对称就越多,MEV的潜在空间就越大,因为市场永远不可能达到零熵状态。
すべてのコメント (0)